身心障礙領域,是什麼樣的地方?怎樣的社福領域?
記得這是面試時,主管的其中一個問題。
「就你所認知的,對你來說,這是個什麼樣的地方?能不能請你形容一下?」
『我的印象裡,他們對我印象深刻的地方,是街頭表演,奏樂、打鼓,他們是非常單純、想法直接且可愛的,可能年齡有較長的,但心智年齡只有國小甚至更低。』
看著佈滿會客室的油畫作品,主管直言這些都是他們的作品,曾經展覽過,甚至有人願意開價買下。
驚嘆之餘,和主管齊聲,我們恐怕畫不出來這些東西😝
(當然,努力與練習後另當別論)
面試前本身在別的社福單位在職,可以很清楚聽到某名稱就知道這是服務一群「孤苦的弱勢長輩」的機構,從像居服,身兼業務與管理人員的工作,轉換到教育的角色,不確定這樣不太具體的回答方式有沒有「那點可能」擁有這次機會迎上具有耐心天賦的我去承接。
過了將近兩星期,接到主管通知要準備許多到職資料後,足足開心了一個星期。那是一種,你很清楚自己想去的地方,也幸運有機會去學習和成長的心情。
到職後直接迎接服務對象的社區適應活動,為什麼我們需要帶著責任心,讓他們接觸社區,認識大眾運輸工具、學習點餐結帳、和陌生人攀談、認識新事物、參加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相關活動呢?
或許你不知道,他們可能半數以上,礙於不同的因素,除了周間於小作所的服務外,多數服務對象尚無法單獨外出與社會進行互動生活,一種與外界連結相當薄弱的。
「你們去過駁二嗎?」
『有呀,老師,我們之前只有去吃過東西』
「你們不知道你們有身障證明,看展覽可以優惠免費嗎?」
『不知道,那這樣我以後都可以跟我朋友來嗎?』
這句不知道,瞬間一陣心酸湧入。
默默期許這群服務對象可以知道越來越多東西,是默默在心中留下的迴響。
展覽服務員看著服務對象們的制服〝社團法人高雄市唐氏症歡喜協會〞,很熱心的詢問並一一介紹。
我們感受到台灣依然對弱勢的關懷。
當然,並不是每次都能感受到如此善的本意,
而我們也不能要求別人要善待特殊團體。
「麻煩你們,千萬吃完食物要全部整理乾淨、回收放好,因為你們人很多…..」
其實,我們的服務對象平時在小作所已經學會食物不浪費、垃圾擺好,
但這些情況,並不會在一開始就讓人看見。
就如同視障者,普遍大眾會懷疑他們無法自行活動和外出,
一句:「你們有辦法走樓梯嗎?」
先否定了他們的能力。
直到社會大眾看見他們的自立,才會知道原來,你們可以。
多一分耐心,這個耐心不是要你行動,
而是停個幾分鐘,看見接下來的事情和發展,
再接下一句話,哪怕只是你心裡的驚嘆,都足以影響你周圍的人。
很多的努力和自律,藏在這些生活細節和訓練裡,
耐心是一種美德,
耐心會培養一個人的人格,
靜靜的,給服務對象一個機會,
他們比我們想的還不同,
撇除標籤化,他們可以教會我們也許也不懂的道理。